在广东佛山市顺德区繁忙的工业园和新建城市高楼间有一座郁郁葱葱的“鹭鸟天堂”,两万多只鹭鸟在这座生态岛屿里飞翔、繁衍、栖息。业主找到建筑师想要设计一栋湿地博物馆,集观鸟塔与展览馆功能于一体,旨在提高游客对湿地生态的认识,并提供独一无二的观鸟体验。
▼远眺湿地博物馆的第五立面
▼从湿地公园望向博物馆
▼从鹭岛望向湿地博物馆
项目缘起
1998年经营竹编脚手架生意的“鸟叔”冼铨辉租下200亩荒滩来栽种竹子,几年后脚手架生意冷落萧条,但这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却被鹭鸟们“爱上”,阴差阳错成为了鸟类的栖息地。为了保护鹭鸟,鸟叔在竹林外挖建了隔绝外界的护林河,防止外人偷猎;在树林外围租下鱼塘,在里面投放了60多万条鱼苗,为觅食的鹭鸟解决食物问题……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让这片城市绿洲成为了鸟类天堂,如今顺德政府将鹭鸟天堂的保护范围扩容了13倍至100公顷,修复水系、更新竹林,将这个区域重塑为云鹭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的原生状态, 竹林、椰林、榕树
▼草图
▼从湿地公园望向博物馆
消隐的选址
湿地博物馆的基地坐落于云鹭湿地公园的西北角,毗邻鹭岛。场地被护林河一分为二,河道两侧生长着繁茂的水杉和榕树。业主与建筑师一致认同项目的选址要从保护鹭鸟的角度出发,施工过程要避免打扰鹭鸟,建筑体量尽量“消隐”甚至“消失”。最终的建筑选址退到了一排落羽杉林之后,让水杉林与大王椰林成为一道天然屏障,最小化建造过程对鹭鸟的影响,用谦逊的姿态与这片区域里的“原住民们”和谐共处。
▼场地模型
▼方案模型
▼从湿地公园望向博物馆
“打工”的鹭鸟
考察场地时建筑师登上了鸟叔搭建的简易观鸟塔,虽然构造简单粗暴,但是观鸟塔的高度让游客的视野越过密林,在树冠之上感受到“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的自然奇观。鹭鸟在广东当地被戏称为“打工鸟”,它们会在清晨“上班”出门觅食,傍晚“下班”,在落日的余晖下回巢休憩。建筑师希望新建的湿地博物馆可以在节制建造的前提下,体现空间的高远与生命的辽阔。
▼生态系统研究
▼从鸟塔望向湿地博物馆
▼远望云鹭湿地博物馆
▼打工鹭鸟的日常
四个镜头
建筑形体由四根不同方向的清水混凝土筒体组成,像是在场地上水平旋转的四个“镜头”,躲在密林之后捕捉鹭鸟的生活瞬间。为了尽量减少建筑的占地面积,建筑师把筒体竖向叠加起来,形成一座四层的观鸟塔,最高的筒体只比南侧的水杉林梢略高。从鹭岛望向博物馆,建筑“消失”在了亚热带的密林中,只有一片通透的“镜头”躲在密林后,管窥鹭鸟。
▼旋转的四个镜头示意
▼湿地博物馆鸟瞰
▼从南侧鹭岛望向湿地博物馆
▼从北侧望向湿地博物馆
▼南侧栈道视角
四张取景框
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博物馆的每根筒体都被旋转至最佳的观景方向,在内部空间形成了四个错落的“取景框”,一至四层分别望向亚热带雨林的树根、树干、树冠和树梢。游客逐层观景,可以在建筑内部的不同高度上望见鹭岛的树影婆娑与鹭鸟蹁跹。建筑内部空间简洁、纯净,通过具有方向感的空间指向,藉“取景框”为桥梁,建立起与周边鹭岛在时空上的联系。
▼四张取景框概念示意
▼从半空中望向四个取景框
▼从落羽杉林望向取景框
▼从二层露台望向取景框
▼荷花池上的取景框
与传统的展览建筑不同,这座建筑叠了4层,建筑师力图实现形态的相对高隐与与视线的远达,前者体现为“身之所容”的空间高度,后者体现在“目之所瞩”的视线实验上。
▼建筑剖面与视线分析
▼湿地博物馆西侧立面
▼湿地博物馆南侧立面
管窥自然
博物馆四个筒体相叠加的部分被“布尔差分”成一个竖向的三角形中庭,四层的体量在这里被串联在了一起;自然光通过顶部深梁的过滤变得柔和,均匀地洒向室内的每一个角落。中庭是建筑内部不同透视方向的共同“视点”,站在这里既可以看到不同透视角度相切得出的物理边界,同时视线也可以通过不同视角的筒体“管窥自然”——筒体尽端的取景窗,像是镶嵌在空间中几幅精心挑选的风景画。身处建筑之中,被柔和的自然光包裹着,人们透过取景窗可以感受到季节的流转与自然的变迁。
▼轴测图
▼二层中庭空间
▼三层中庭空间
▼四层中庭空间
▼天光中庭
散点透视
建筑采用箱型混凝土结构,每个筒体的侧墙、顶板和底板共同作用,提供整体承重支撑。整个建筑中没有一根柱子,盒子的悬挑端都挂在三角形的核心筒上受力。
▼从大王椰树下望向博物馆
▼清水混凝土悬挑
筒体结构的布置约束了建筑内部东西向的视野,同时在建筑南北向呈现了类似于散点透视的内部构图;具有方向感的空间指向把游客的注意力引导向南侧的热带雨林与鹭岛,景观的取舍之间,体现了“远近取与”的空间视角。
▼湿地展廊
▼一层室内空间
▼北侧中庭楼梯
▼首层书吧空间
松木混凝土
混凝土的结构形式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清水混凝土的建筑做法,建筑师希望通过“建构合一”的筑造过程,实现更为真实、自然的建造效果。外立面采用现浇松木模混凝土,松木的细腻纹理赋予了外墙自然的质感,与周围的亚热带雨林遥相呼应。
▼施工过程
▼材质细节
▼混凝土质感
▼混凝土质感
白天的混凝土墙面像一幅干净的画布,安静的接受自然在它上面作画,树影水光在画布上随着日照在一天之内不断变化。
▼细节实景
生态保护
为了不破坏湿地环境,在对现有的 560 棵树木进行测绘后,建筑师仔细确定了建筑的位置,缩小建筑的占地面积,然后旋转了每一层的建筑体量——在减少砍伐原生树木的同时,确保建筑可以捕捉到良好的观鸟视野;为了保护鹭鸟,建筑师希望在这个项目中减少玻璃的使用,只在密林包围的首层设置了节制的水平玻璃窗,二层以上只在几个最佳的观景点设置了取景窗,并未过度占用周边的湿地景观;建筑屋面覆盖了荷花池,生态水景弱化了建筑在第五立面上的存在感。
▼从落羽杉林望向博物馆
▼博物馆入口
▼透过密林的博物馆一角
▼透过密林看向展廊
观鹭之“器”
游客秋日登临观鹭,远望顺德天际线,雨林、鹭岛、湿地、沙洲、城市,视角由近及远,心理空间逐渐投射至远方。虽然建筑选址被隐藏在了一片热带雨林之后,“自找”的局促总图关系背后是建筑师对“高”与“远”的另一种思考:“高”是一种生命的追求,登临观鹭的空间叙事以层层叠加的的形式体现在空间中;“远”是一种生命的展开,经过约束后的“取景器”通过有目的性的空间指向,将游客的注意力投射到更远处,从而引发对另一种生命的关怀与关照。
▼远眺博物馆
▼第五立面
▼模型照片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剖面图
▼墙身大样剖面
项目名称:顺德云鹭湿地博物馆
项目类型:展厅设计、博物馆设计、建筑设计、室内概念设计、景观概念设计
项目地址:中国广东顺德
客户:华润置地、佛山市顺德区政府
建筑设计:Link-Arc建筑事务所
景观设计:承迹景观
室内设计/软装设计:于舍设计
主持建筑师:陆轶辰
项目负责人:郭诗雨
设计团队:周睿、张嘉琦、钟臻炜、刘子达、程竞斌、Luis Ausin、杨灵运、綦峰、徐嘉瑞、华心宁、Sarah Kenney、李紫石、Isabella Chong
施工方: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益汇达清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1,800㎡
设计年份/建成年份: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
摄影版权:田方方、存在建筑、木析AlexanDENG、郭诗雨
感写观览、登录灵感LAB账号、点击文章顶部🤍可收藏案例
更多该设计公司案例,请点击 → Link-Arc建筑事务所
©非特殊说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注公众号
关注抖音号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 四川 | Pelli Clarke & Partners +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无锡梅里遗址博物馆 · 无锡 | 中国院建筑历史研究所 + 上海中森止境设计工作室
Sukagawa社区中心·日本 | UNEMORI ARCHITECTS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设计 · 四川 |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延安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组团·陕西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爱丽舍摄影博物馆+当代设计与应用艺术博物馆·瑞士 | Itten+Brechbühl、Aires Mateus & Associados
又见五台山剧场 · 山西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朱小地工作室
首都国际会展中心(CIECC)· 北京 |Zaha Hadid Architects
在水美术馆·山东日照 | 石上纯也建筑设计事务所
顺德云鹭湿地博物馆 · 广东 | Link-Arc建筑事务所
西藏美术馆 · 拉萨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设计 · 四川 |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